培養高EQ的關鍵 (親子天下四月號)

Home/兒童EQ成長故事/笛寶寶上新聞/培養高EQ的關鍵 (親子天下四月號)

作者:許芳菊  出處:親子天下 發表日期:2009/04/09

全球已有超過二十多個國家、上萬所學校,積極推動情緒教育,情緒教育為何愈來愈重要?影響情緒教育的關鍵是什麼?

台北士林,笛飛兒EQ教育教室裡,一堂學習人際社交技巧的課程正在進行。老師將小朋友三人分成一組,要他們討論一個問題的答案。

一臉聰明樣的奇峰(化名)靠在一旁完全不參與討論,當同組兩位小朋友熱烈討論完畢,很客氣的問奇峰意見時,奇峰白了他們倆一眼:「廢話,選二就對了,你們兩個白癡!」

奇峰的判斷很有邏輯,選二,是可攻可守的選擇,但他的組員對他的態度很不爽,故意選三。

一旁引導的老師楊鈺瑩觀察到,奇峰正是那種高IQ卻低EQ的孩子。

「高IQ卻不懂怎麼去對待身邊的人,就會很慘,會覺得別人都不懂欣賞他、別人都忌妒他,他會變得喜歡抱怨。甚至會透過攻擊別人,包括語言上的攻擊,讓自己感到比較好一點,」楊鈺瑩分析。

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,EQ比IQ更能預測未來的成就。

貝爾實驗室曾針對一群智力很高,工作卻乏善可陳的科學家做研究,結果發現,情緒和社交技巧很差的員工容易受同僚排斥。低EQ造成的社會孤立,會降低工作成效。

其他相關研究也發現,EQ與學業表現、未來成就、快樂、生活滿意度的關係比IQ更密切。

究竟EQ指的是什麼?是什麼因素影響孩子情緒能力的發展?

情緒能力包含哪些?
一九九○年,耶魯大學教授沙洛維(Peter Salovey )與新罕布夏大學教授約翰.梅耶(Jonn Mayer),正式提出「情緒智商」(Emotional Intelligence,簡稱EI或EQ)這個術語。他們將EQ定義為社會智力的一種類型。
一九九五年,高曼(Daniel Goleman)根據這兩位教授的研究,寫成《EQ》一書,引起非常熱烈的討論。
高曼認為EQ是由以下五種能力組成:

1.了解自己情緒的能力:能察覺自己的情緒,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。
2.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:能夠安撫自己,擺脫強烈的焦慮憂鬱,以及控制刺激情緒的根源。
3.自我激勵的能力:能夠整頓情緒,讓自己朝著一定的目標努力,增強注意力與創造力。
4.了解他人的情緒:理解別人的感覺、察覺別人的需要、具同理心。
5.妥善維繫人際關係的能力:能夠了解並適應別人的情緒。

整體來看,情緒能力包含了社會技巧與情緒管理的能力
(social & emotion learning,簡稱SEL)。

情緒能力如何學習?
情緒能力不同於IQ,它的發展大部分取決於後天的學習,尤其受到家庭教養方式影響極大。近年來大腦研究發現,教養方式能促成腦部傳輸路徑的變化,進而影響到孩子的行為表現。也因此,EQ可以透過練習提升改善,比IQ更具可塑性。

所有的研究都指出,影響孩子情緒能力發展最重要的關鍵來自於家庭。高曼指出:「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。」

要培養孩子高EQ,童年階段最重要,父母需要提供孩子情感的滋潤、扮演情緒管理的典範。

有豐富兒童心理諮商經驗的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認為,情緒教育要做得很好,有兩個很重要的安全基地。第一個是:「我覺得我還不錯,我喜歡我自己。」這些自我概念,會在別人說他不好時,讓他較有包容心,能夠平衡。第二個安全基地就是,孩子感受到:「有人是喜歡我的。」這對小孩很重要。

有這兩個安全基地把孩子撐住,情緒教育才有辦法往上發展。

台大心理系教授雷庚玲則指出情緒教育的特質,它是隱藏在課程中的教育,是由老師、家長所創造出來的。如果所創造出來的情境是健康的,孩子才能在健康的情緒中成長,所以情緒教育應該從父母、師長做起。

各國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能力?

情緒教育奠基於家庭,學校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人際互動與團體學習的機會。
從EQ的概念被提出至今十多年,世界各國已經有超過數以萬計的學校提供情緒教育的課程。情緒教育課程大多包含情緒管理與社教技巧的學習,簡稱SEL課程(social and emotion learning)。

在美國,有些州甚至將SEL課程列為必修課。伊利諾州從幼稚園到國中畢業,每個年級都列有必須達到的SEL標準。例如,小學低年級學生要能分辨並說清楚自己的情緒;高年級有同理心課程;國中生要能分析自己的壓力來源,並知道哪些因素可以激發最佳表現。

在美國推廣情緒教育的組織Second Step的情緒教育課程,已經被廣泛運用到全球二十一個國家,丹麥有四分之三的學校、挪威有三分之二的學校 都在 教授這套課程,甚至亞洲的日本、菲律賓也開始引進。

在英國,將近八成的小學提供情緒管理與社交能力的SEAL課程(Social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learning,簡稱SEAL),英國政府計畫到二○一一年所有的孩子都必須上這樣的課程。

新加坡參照美國情緒教育課程的架構,從二○○六年起也開始全國性的推廣情緒教育。他們認為情緒教育在種族複雜、多元國際化的新加坡,是人民提升競爭力與公民素養的重要學習。

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更從二○○二年起,就在全球發起推動SEL的計畫。

然而在台灣,情緒教育並沒有被納入正式課程,老師也缺乏這方面的訓練與教材。目前,各校多由志工團體提供這方面的課程,或是老師個別將其融入教學。情緒教育在台灣,似乎未得到應有的重視。

情緒教育為何重要?
各國會愈來愈重視情緒教育,其實正是為了因應大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新挑戰。

許多研究都發現,情緒教育不但能有效預防許多校園問題、減少偏差行為,甚至能提高孩子在學業上的表現,並提升競爭力。

二○○七年,伊利諾州大學芝加哥分校的CASEL機構(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, Social, and Emotional Learning,學術、社會、情緒學習共同研究機構)在一項含括三百多項研究、三十二萬學童的總結報告發現,社會情緒學習對孩子造成下列正向效應:

學業成績進步一一%
社會情緒技巧改善二三%
對自我、他人和學校的態度改善九%
在學校和在班上的行為改善九%
班級裡不良行為和攻擊行為減少九%
情緒障礙如焦慮和沮喪減少一○%

激發正向情緒
除了處理負面情緒,情緒教育最新的發展,更加入了激發正向情緒的元素。

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塞利格曼(Martin E. P. Seligman)認為,過去的心理學太過著重在心理與精神疾病的研究,而忽略了生命的快樂與意義。他在近年大力提倡正向心理學。

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曾文志指出,正向心理學提醒人們,不應該只以「沒有問題」為目標,而要進一步去發展正向的主觀經驗、正向的特質,以及正向的組織環境。因此,情緒教育所要追求的,也不應該只是讓孩子沒有情緒困擾而已,應該運用正向心理學的概念,去發展孩子的正向情緒,提升孩子的長處,共同營造快樂幸福的家庭、學校與社區。

曾文志 教授認為,正向心理學在情緒教育中最具代表性的運用,可說是學習樂觀。當我們遇到不愉快的事(adversity, A),我們往往會產生不好的念頭(belief, B),而這種念頭則會引發不好的後果(consequence, C)。如果試著記錄下來,並且去反思這個念頭是對的嗎(disputation, D)?透過猛烈攻擊悲觀的想法,往往可以得到激勵(energization, E),這就是塞 利格曼 博士所提出的提升EQ的ABCDE法則。

從察覺、了解自己開始,到激發出自己的長處、美德,追求人生真實的快樂,情緒教育不僅是啟蒙孩子非常重要的第一步,更是一生需要認真學習的功課。

2017-06-28T10:58:13+08:00